2、有人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的说法,将南北朝时期作为书画装裱的起点。
3、也有人根据考古资料,以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图》作为书画装裱的最早物证,并将鹏翔字画装裱培训技艺的历史推至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
4、就目前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来看,很难得出一个确认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曹州学习装裱技艺的产生与书写、绘画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
5、造纸术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最早将文字、图画铸刻或涂划在石器、陶器、金属、兽甲上。
6、春秋至两汉时期,人们采用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将一根根竹木简自右向左排列编缀在一起,形成“册”;每册开篇前加两根空白简作为保护,称为“赘简”;阅毕收起时,自左向右卷起,扎成一束;同一篇的各册用“帙”或“囊”盛起,称为“简册制度”。
7、简册制度不仅决定了中国书写形式自右向左,自上至下的顺序,而且还影响了书写材质从竹木更换为缣帛、纸张以后的使用形式。
8、缣帛作为书写、绘画材料大约开始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
9、缣帛轻薄柔软,为便于卷收,多在首尾装以竹策。
10、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T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简状绦带”。“竹条”“竹竿”在某种程度上是后世“天杆”的雏形,而“丝绳”“丝带”则可能是“绦绳”之滥觞。
11、纸张发明以后,逐渐取代了简、帛,成为书写、绘画的主要材料。但其书写与使用方式仍延续简、帛,一般是将多张纸连接在一起形成横式长卷。早期纸张较厚,无需托合直接连接成卷,但通常需要经过“入潢”再使用。将经过染潢的纸张装成一定的形式,即为“装潢”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