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条”、“竹竿”,就是现如今装裱作品上的天杆
“竹条”、“竹竿”,就是现如今曹州书画装裱培训作品上的天杆。另外,南宋时,称包天杆为“打撅竹”。直到清代还有人管天杆叫“撅竹”。由此可知,竹子曾被最先应用到字画装裱培训作品上,并延续了很长时间。
2、“丝绳”、“丝带”,今称“绳带”或“绦子”,穿到天杆的铜钮内,便于悬挂。“筒状绦带”,实际上就是“穗子”,它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我国古代的旌、幡上,常用羽毛、彩带加以装饰的做法,非常相似。目前在日本,仍有在装裱培训作品的地杆两端的轴头上,饰挂穗子和其它小器物的习惯。
3、《人物御龙帛画》与《马王堆帛画》,虽然是作为随葬品出现的,且具有明显的旌幡特征。但是,天杆与穗子的使用,对于学习装裱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启示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而单纯的悬挂和装饰,则是字画装裱的原始动机。如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