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装潢”
文章来源:鹏翔字画装裱 文章作者:菏泽学习装裱 日期:2019-04-21
鹏翔字画装裱培训师们经过一代代经验的积累,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古旧字画揭裱的手工艺。曹州装裱培训工艺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为什么会形成手卷、挂轴、册页等形式,在能够查到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记录。
2、鹏翔字画装裱培训师们经过一代代经验的积累,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古旧字画揭裱的手工艺。
3、从手工技艺的角度来看,书画装裱是书画修复的基础,书画修复是书画装裱的扩展。因此可以说修复技术的历史和形成过程,就是书画装裱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4、书画装裱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装潢”。
5、“装”原本是装饰、装束的意思,“潢”则指的是染纸。在历史上还曾使用过装治、潢治、装池、装褫、装背、裱褙等名称。
5、曹州装裱培训工艺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为什么会形成手卷、挂轴、册页等形式,在能够查到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装裱的产生一定与文字、绘画的产生有同步性。
6、我国最早的绘画、文字载体,大致经历了石头、兽骨、金属,以及竹木简。一直到缣帛以及后来的纸张问世后,文字才由单一的实用性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绘画也经历了从实用性到作为审美的需求。
7、其中缣帛的发明,无疑是推动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并且促使菏泽学习装裱工艺产生的重要物质条件。
8、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和后来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两幅画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装裱形式的雏形。
9、从出土的墓葬文物可知,我国从秦、汉时期已使用简策与帛书。简策和帛书有时并称,《墨子》中有言:“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
10、简策和帛书最盛行的时间是从春秋到东汉末年。
11、以竹为材料叫“简策”,以木为材料的叫“板牍”。竹和木是很常见的材料,用它们来制作书籍,原料易得,但缺点就是太笨重,并且很占空间,使用起来需要人拾、肩扛、车拉,十分不便。
12、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一种可替代简策的轻便东西——帛。
13、因帛也有缣、素等名称,所以帛书又称缣书、素书。
14、帛书与竹简很长时间并行使用,简书因为需要编制,竹片、木条之间缝隙,不适于用来绘图。帛书可以避免这种缺陷,很适用于绘图、制图,古人为使用或展挂方便,用竹策装在其首、尾,这样帛书就形成了卷,装在首尾的竹策、木板等,便成为最原始的“轴”,这便是最早的装卷。
15、1934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缯书”,文字共有900多个。
16、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一大批帛书,共有十多种,约计20多万字,均用墨笔篆字或隶字书写。有《志子》、《战国策》、《易经》等著作。 17、由此可见帛书的一般情况。虽至今并无详细文字记载,但这仍可被称为最早的书画装裱形态。
18、用帛代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因为帛较贵重,不易普遍使用,这就需要有一种价廉易得,能避免它们缺点的东西来做书写、既能保持简策和缣帛的优点,又绘画的材料。于是纸应运而生。
20、《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段记载,非常明确地记录了纸的改进者为蔡伦。
21、汉代是简、帛、纸并存的时代,三国以后纸的使用渐多,到东晋以后纸已完全代替帛的使用。当时的纸是由黄檗汁染过的,染过的纸颜色发黄,故称为黄纸。
22、用黄檗汁浸染,是为了防虫,因为黄檗汁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使纸防蛀,这种方法又称为“入潢”。这是文字记载最早的纸张保护方法。
23、2世纪末叶,刘熙所著《释名》内已说:“潢”是“染纸”,5世纪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有“入潢”一节。详细介绍了用黄檗汁染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