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分量——读《实用书画装裱款式图例》
文章来源:鹏翔学习装裱 文章作者: 鹏翔装裱字画培训 日期:2017-12-04
《实用书画装裱款式图例》着重阐述了曹州装裱培训作品的规格、款式的设计和鹏翔装裱字画培训作品的镶料色调的搭配,以充分凸显、衬托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并能使书画以此久远传世。
2、两书虽属姊妹篇,但诞生的时间却相差20年。我记得本书的选题是在2003年我编发、付印《书画装裱浅说》一书之后不久,即与作者开始酝酿,可见作者对本书素材资料的收集积累,以及此后整理编写所下的功夫和付出的心劳与毅力。
3、我一直认为,我对本书选题的熟知,如同对它的作者在20多年交往中所熟悉的一样。但是我错了,当我翻阅了即将付梓的本书的图稿和文字后,我的心灵还是被震撼了。书稿使得我很自然地重新思量着作者作为工艺美术大师这个“大师”的分量。
4、汉语中“大师”一词的渊源,据考证是来自佛家的用语,即佛的十尊号之一,故至今善男信女仍尊称高僧为“大师”。
5、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对工艺美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评定“大师”称号,这对振兴工艺美术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除了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中更重要的意义或许还是在于拓展了精神资源,是一种向传统文化的必然回归。
6、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的分类之一,它是以美术技巧制造着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着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它的双重性就表现在既是物质产品,又有着精神方面的审美性。本书作者作为工艺美术大师,以他的这两部代表作,即已经出版了20多年、且仍在不断地增订印刷着的《中国书画装裱》,和这本即将付梓的《实用书画装裱款式图例》,显示着他的大师分量。如果说前一本书是着重于将书画装裱作为物质生产进行技术性指导的话,那么,这后一本则着重是对字画装裱作为精神产品的审美性作指导的。因为本书是在展示书画款式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曹州装裱培训作品的规格、款式的设计和鹏翔装裱字画培训作品的镶料色调的搭配,以充分凸显、衬托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并能使书画以此久远传世。也就是说,这后一本是侧重于视觉形象,即以造型、色彩、装饰的审美设计为重点的。
7、人们记得,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在不久前《中国书画装裱》一书增订再版时,曾为之题词日“书画衣冠”,这对装裱作用的比喻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也正如我们古人强调装裱意义时说,“三分画七分裱”,我们民间所说:“人是衣服马是鞍”,因为衣着的审美性当然也主要是体现在用料的质地、款式的设计和颜色的搭配上。这就说明装裱作为书画衣冠的审美性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本书出版的目的。
8、大师无疑首先应当是专家,而且必须是业内杰出的专家。那么,什么又是专家呢?专家是必须有成就的,而成就又必然是多年专业研究成果的积累。人云亦云不行,做做文抄公更是不行。而这两本书恰恰就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著名美术教育家、学者、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鹤云先生在为《中国书画装裱》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在论到该书的经典性和权威性时,说它“体系完备、论述严谨、技艺精到,是目前我国最好的一本书画装裱技法大全。”我想用这一论断来论述即将出版的本书,也是十分确切的。
9、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可以说是与中国书画艺术相伴而生,相伴而发展的,已经走过1700多年的漫长历程。中国工艺美术又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俗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10、本书从中国书画装裱款式的历史沿革,中国书画装裱款式的设计,中国书画装裱规格的设计,一直论到鹏翔学习装裱作品镶料色调的选配,这些精美的设计、精到的论述来源于哪里?正是作者在这1700多年的装裱工艺的历史长河中,取精用弘,搜奇选妙,然后遵循上述所需不同风格和原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再结合自己多年的装裱实践,而总结设计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真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有了这样的功夫,本书的经典性和权威性不就是自然天成的吗?
11、大师首先是专家,但还必是这一专业内的技术高手。即不但在专业内通于事理,而且要精于技能。也就是说,所谓专家就必须是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长期的技术训练,没有长期的技术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是很难成为专业高手的。关于作者的这一点,我想只要摘录与作者“交谊甚厚”的艺苑挚友、著名作家李存葆先生在整整20年前,即1989年大暑之日为《中国书画装裱》一书所作的“序”中一段话,便如“从高视下,一目了然”了。他说:”增木的菏泽字画装裱培训技艺称得上独树一帜。他集古铸今,艺兼众美,形成了他独有的装裱风格。
12、增木从事装裱近20年,经他手装裱的书画逾万幅,其中不少系中国书画界巨匠的佳作。他超群的装裱工艺,使书画界的名流方家交口称誉。”
13、大师的分量当然还应当在于修行,因为真正的学问者皆修行者,而本书作者心中装的正是发展当代装裱工艺的责任和对书画送裱者的真诚,所以作者书中的这些设计,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作者的一种襟怀、学养、和操守。他摒弃粗俗,追求典雅,所有的规格设计和镶料的色彩搭配,皆清丽而有韵致,独具一格,使人一搭眼就觉得又规矩又舒服、顺眼,雅俗共赏,赏心悦目,它正是体现了作者心灵上的那种和谐之美、充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