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先,从装裱形式上看,几幅木印佛像的原装,极为简单。其中有一幅是在长方形的书画装裱培训画心上端,粘有12厘米类似古钱图案的印花纸,字画装裱培训画心左右及下端都是原心的素纸,不再另镶其他材料,上杆后条幅通高不过89厘米。虽然画幅很短,使人看来,并无短促之感。这种来自民间的装裱风格,适宜较矮的房间张挂。
3、长期以来,人们多习惯将很小的培训装裱画心以绫绢镶裱成长达七八尺以上的条幅,这固然是唐宋以来沿用的装裱风格,但不一定将其奉为千古不变的固定形式。正像有人推论的那样,随着建筑的沿革,房间陈设也与古代有别。
4、装裱形式如何适应现代人们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代花纸图案的拙朴性以及深沉的图案色调,配之于裱画培训画心,给人们一种朴实豪放的感觉。后来人们所用绫色图案花纹极为单调,因此,我们应该从古代装裱中汲取其精华的东西。
5、其次,从经卷施黄防避虫这一点来看,我国古代的匠师们很注意讲究对学习装裱作品的防潮防霉的措施,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这批经卷中,只是在两件未经施黄的写经上见有较严重的虫蚀现象,其他几乎均为鼠害。可见,辽代沿袭了唐人的避虫办法是卓有成效的。关于如何在装裱范围内做到防霉,前人有很好的经验。周嘉胄也说:以花椒熬汤,滤去椒,盏净瓦盆内放冷。然后,放面粉依其法制糊,为什么用花椒汤呢?显然也是为了避虫。遗憾的是,现在装裱时,对这一非常有利于保护书画的措施有所疏忽,所用的糊不加任何避虫剂,往往致使刚刚裱好的书画,未经几时,就被虫子咬得遍体鳞伤。当然,这只是画件易虫的一种因素,但也值得注意。
6、由此可见,为使学习裱画作品具有防虫性能,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找出更好的办法来。
7、再其次,关于经卷和画幅上的墨色、石绿、朱砂、石黄等颜色,虽历近千载,仍色彩鲜明。即使置水中洗涤,亦很稳定,不晕湮,也不脱落。尤其是已粘合成纸板的六层写经,揭开后,仍字迹清晰,并无墨晕现象。
8、由此可见,在千年前的辽代,在制色工艺方面,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目前,我们在装裱一些新书画时,往往由于预防不够,不是墨色晕湮就是颜色脱落,不利于书画珍品的流传。因此,对古人调制颜色方面的经验均有总结探讨的必要。
9、除上所述,就经卷纸素所具有的抗水特性以及印刷技术等方面,都需要有关专家探讨研究,找出经验,以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