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装裱风格
文章来源:装裱培训 文章作者:学习裱画 日期:2017-11-21
卷轴一直是唐以前的主要装裱形式,由于它具有横长、只能平放在书画装裱培训工作台上观赏的特点。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全盛时期,书画家增多了,书法、绘画作品必然就多,而与其相伴的学习装裱业也就随之兴旺起来。
2、卷轴一直是唐以前的主要装裱形式,由于它具有横长、只能平放在书画装裱培训工作台上观赏的特点,以及受到纸、绢门幅狭窄所限,难以充分地表现高山峻岭之雄伟和急流飞瀑之磅礴,一句话:气势小。屏风画是可以弥补卷轴画创作上的不足,但又因自身的条件,不宜保存和移动。大概就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立轴装(有些是由屏风画改装的)。荆浩《匡庐图》,是目前所见较早的竖幅式装裱培训作品。
3、而1974年,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当时挂在棺室墙壁上的两件绢本画轴,虽裱工简易,但天地头、杆轴俱全,是已知最早的立轴装裱实物。另据友人相告,曾在宁夏地区见到两件立轴式佛像;未经覆背,画心左右无边,上下镶麻质的黑色“等腰梯型”天地头,亦有天地杆,断为五代遗物。后来,又承蒙业师孙孝江先生介绍,他曾修复过几件“等腰梯型”佛像立轴,画心与天地头是用线缝连在一起的,天头左右两边还挂着二条活飘带。这种异形装式,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即是在边远地区,业已萌生了竖幅轴装的意念。
4、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全盛时期,名家层出不尽;娴熟的笔墨和深广的题材,都大大超越前人。以范宽《溪山行旅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例,足见一斑。由于几代皇帝嗜画成癖,从客观上对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画家增多了,书法、绘画作品必然就多,而与其相伴的学习装裱业也就随之兴旺起来。
5、北宋时,设置文思院——宫廷手工艺工场,书画装裱亦包括在内;从事此项技能的艺人,以待诏之名列入官职,这在历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据载思陵秘阁的龙大渊、曾纯甫皆精通装背;米芾、赵叔盎等人,对装裱之法亦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米氏,对装裱颇有研究,所述的许多观点,已成了装裱名言,被人们反复转抄引用。
6、借助于书画热的东风,宋代的装裱,确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装褫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除了常见的卷轴外,米氏父子创造的“横披”,驰名的“宣和装”,以及别具匠心的“鱼鳞装”,就像一颗颗璀灿的明珠,光彩夺目,把装裱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7、“宣和装”,据传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出现的一种装裱格式,故以其年号称之。它的做法是,除画心前后镶黄绢隔水和以青绿色绫作天头外,笺纸拖尾,签条贴在前隔水左上方,按固定位置钤盖六枚骑缝章和一方内府收藏章(称为“宣和七玺”)。
8、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较完整地保留了“宣和装”的原貌。这种装式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依赖于七枚印章的作用。尤其是当撞边、转边、套边三种卷轴装式同时并存时,人们很难再从几乎统一的接镶顺序及镶料颜色上去辨认“宣和装”的本来格式。后来,不知从何时起,立轴也有了“宣和装”。它的通常做法是:学习裱画画心镶接隔水之后,四周套镶古铜色绢边,再镶接天地头(亦有将左右两条古铜色绢边,直通天地头的做法)。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的画面上,有一用竹竿挑起的立轴裱件,其装式特点与上述“宣和装”基本相似,唯张氏所画立轴的两条边看不清楚,隔水上下也无窄边。另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上,有几个儿童正在观看一幅展开的墨竹立轴;画心上下各镶一条饰料,左右镶通堂边。这些实例告诉人们,宋代的立轴,业已存有几种装式,在尚未单独命名时,统称为“宋式装”或“宋装”,还是比较恰当些。实际上,那种钤盖“宣和七玺”的“宣和装”卷轴,早已不复存在了(复制品除外),现在所指的“宣和装”,大都是对立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