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装裱工艺发展概况

文章来源:字画装裱  文章作者:书画装裱  日期:2016-08-04
2016年8月4日,欢迎书画装裱培训专业新学员来鹏翔培训中心学习,滨州——吴海为,报道,由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句阳路汇友物流大市场著名的“古裱派”创始人、装裱培训师——卢老师,给字画装裱培训专业新学员讲解:装裱工艺发展概况。
   2016年8月4日,欢迎书画装裱培训专业新学员来鹏翔培训中心学习,滨州——吴海为,报道,由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句阳路汇友物流大市场著名的“古裱派”创始人、装裱培训师——卢老师,给字画装裱培训专业新学员讲解:装裱工艺发展概况。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是东方艺术之瑰宝。伴随着书画艺术而产生的书画装裱工艺,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工艺。在中国,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与书画艺术本身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1000多年来,它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
    装裱,古代称为“装潢”,始于何时,迄今尚无确切资料考证。据史书记载,在魏晋时期,装潢工艺已经进入萌芽阶段。南北朝时期,装潢工艺较前有所提高。据唐张彦远所集《法书要录》记载,南朝宋孝武帝时的书画装裱是这样一种情况:“遂纸长短参差不同,具以数十纸为卷,披视不便,不易劳茹,善恶正草不相分别。”可见当时书卷装潢在尺寸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按古尺算,书写纸是一尺宽,二尺长。孝武年间的书卷却不按纸的长度归类装裱,长短尺寸不同,数十张为一卷,而且卷卷不一,真、草、隶、篆相杂。鉴于这种情况,孝武帝派人对内府书画进行整理,在卷轴的长短规格上初步定下了尺寸,即“十纸为一卷”。
    南朝宋明帝年间,内府书匦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书画的尺寸“咸以二丈为度”,卷卷相当,解决了披视和收藏的不便。而且,还进一步按书卷的材料、质地和内容的优劣加以区分,安装不同的轴头,如“二王缣素书珊瑚轴”、“纸书金轴”、“玳瑁轴”、“旃檀轴”。“二王缣素书”,指王羲之父子的缣帛书卷。“珊瑚轴”和“玳瑁轴”,是指由于无法找到与书卷宽度相等的珊瑚、玳瑁等料,于是,在檀木轴杆的两头安装上珊瑚或玳瑁作成的轴头,然后用尾纸把中间木杆包裹起来。这次对书画的整理,是历史上书画装潢技艺的一次改革,其主要成就是制定了卷轴长度及轴头、织带的尺寸标准,对后世书画装裱工艺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唐代的书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盛唐时期,以人物、山水等为题材的大幅绘画的勃起,促进了书画装潢技艺的新发展。卷轴及屏风的装潢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时书画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式。挂轴和册页的出现,标志着书画装潢的三大基本形制已大体形成,标志着书画装裱初级阶段的结束,装潢技艺从此向着更加完美的方向继续发展。
    宋代的书画装潢蓬勃发展,多姿多彩,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挂轴与册页的装潢工艺日臻完善,而且又独创新格,达到了装潢史上的顶峰。
    宋代的真宗、徽宗等几位皇帝,嗜画成癖,他们的这一癖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画艺术的发展。继南唐设立画院后,宋王朝也在宫廷里设立了规模庞大的翰林图画院。一时间,朝野上下,书画高手辈出,爱好书画蔚然成风,书画装潢工艺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北宋宣和年间,装潢艺术家们发明了著名的“宣和装”。
    宋宣和装不再象唐代那样仅在轴头、织带、签别上制作精细,而是在不改变基本品式的基础上,使装潢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在宣和装出现以前,卷轴、挂轴都没有边,卷轴画心的上下、挂轴画心的左右两侧很容易受到磨损,而宣和装在四周加镶小边,有效地起到了对画心的保护作用,使书画作品面目焕然一新。这种装潢品式得到了当时皇帝的赞赏和书画收藏家的喜爱。宣和装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为以后的立轴类书画装裱确立了标准。
    元代的书画艺术也有一定的成就,只是有关装潢的资料很少,难于全面了解当时的装裱情况。
    明代是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艺术价值较高,并且有关装潢的记载也较为丰富。
    明代周嘉胄所著《装潢志》,是第一部系统、详细介绍书画装裱工艺的专著。书中阐述了书画装潢的重要性,并把装潢工艺分成若干项予以介绍,至今这本书对装裱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代的装潢品式在宋代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和完善。如明代的卷轴,画心前增加了“引首”,用绢镶上下边。明代挂轴的品式比卷轴的品式多,有仿宋宣和装、绫圈绫天地二色装、画心上加镶诗堂装、屏条装、对联装等;明代的册页有经折装、蝴蝶装、推蓬装,以蝴蝶装为多。
    明代苏州、杭州一带还出现了许多裱画店,表明了民间装裱工艺的普及,这对书画装潢形式日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清代的装潢工艺,集历代装潢工艺之大成,装潢品式有简有繁,日趋完备。当时清政府在宫廷内设立了类似画院的“如意馆”,召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画家为皇室服务,并延聘苏州装裱名家秦长年等人到宫内装裱书画,因此,清代宫廷绘画在装潢上也形成了某些宫廷风格。另外清代私人收藏颇为丰富,如梁清标等人都有私人专职装裱师。而且,民间的裱店也越来越多,已不仅限于江南地区。因此,清代民间的书画装潢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清代的挂轴有仿宋宣和装及一色式、二色式、三色式、对联、屏条、横披、镜片;册页有经折装、蝴蝶装、推蓬装,其中蝴蝶装有五镶式;卷轴有仿宋宣和装撞边式、绢镶转边式、纸套边式等。
    民国时期装裱行业较为兴旺,民间裱工的工艺技法多种多样。从总体上看,南方与北方的装裱工艺,逐渐形成某些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因而有“南裱”和“北裱”之称。
    近百年来,南裱、北裱又分为几大流派。南裱主要有以下几大流派:苏派(苏州一带),装裱出的画幅平、软而又舒挺,在配料、用色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装出的裱件给人以清新、典雅、稳重大方之感。扬派(扬州一带),出现在苏派之后,苏、扬两派的区别主要是用料和操作上有些不同。扬派善于做旧,仿古,补救古旧字画,画幅无论如何陈旧,即使支离破碎不堪收拾,一经扬派高手修复后,也可天衣无缝,焕然一新。沪派(上海一带),其装裱风格介于苏、扬两派之间,吸收了两派的优点并加以发展。同时,沪派裱件上所用的材料名称,也略有别于苏、扬两派。湘派(湖南一带),主要特点是用湘绣代替绫、锦作镶料。岭南派(广州一带),主要特点是色彩隽秀而华丽。此外,还有徽派(安徽)等等。
    京派是北方地区装裱技艺的主要流派。由于北方地区的书画以大幅为多,以斗方、扁方的品式最为流行,所以,京派在装裱各类卷轴裱件时多采用旗杆小边裱法,这种裱法不仅继承了宣和装的优良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同时京派还兼收南方各派的长处,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代,随着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对书画装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可根据画心的大小,张幅的不同以及悬挂或摆放的不同环境,将书画装裱成立轴、镜片、手卷、册页等多种品式。装裱的品式不同,装裱工序也各有差异,但基本的工艺技法仍有它的共性。一张皱褶不平的字画要装裱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需经过托、裱、装三个基本过程的十四道主要工序。
上一篇: 装裱的辅助材料——签子、绳带
下一篇: 装裱材料“锦”的性能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