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作品

宋代装裱技艺精美成熟

文章来源:鹏翔字画装裱培训   文章作者:曹州裱画培训   日期:2018-10-16
宋朝的几代帝王都十分喜爱书画,在当时形成了风气。他们设画院、置官爵、招学士、施奖励,使书画创作之风日盛,与之有关的曹州书画装裱培训工艺也随之受到重视。随着宋代丝织工业的发展,绫锦品种繁多,也为鹏翔字画装裱培训技艺的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
     1、宋朝的几代帝王都十分喜爱书画,在当时形成了风气。他们设画院、置官爵、招学士、施奖励,使书画创作之风日盛,与之有关的曹州书画装裱培训工艺也随之受到重视。
     2、随着宋代丝织工业的发展,绫锦品种繁多,也为鹏翔字画装裱培训技艺的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
     3、由于帝王们颇为重视这一技艺,致使菏泽装裱培训技艺纳入宫廷管辖,其形式和风格更富有宫廷色彩。尤其是徽宗赵估、高宗赵构两位皇帝,对书画装裱技艺的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他们还对宫廷书画的装裱累示条例,其名目之多也是冠绝于前的。
     4、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的《书画裱轴》一文中,对唐宋时期装裱书画所具有的特征做了概括性的介绍。文中说在唐初期,书画都用紫龙凤绸绫为表,绿方纹绫为里,紫檀云花杵头轴,白檀木做画轴及牙签锦带。可见当时的装裱工艺之精致,色彩之绚丽。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画风所形成的一种装裱风格。
     5、从明代杨慎《墨池琐录》中所载可知:自宋以后,诸书所记“锦赙”,就是后人称手卷上的“迎首”。而唐人则谓之“玉池”,后人也称条幅上的“诗堂”为“玉池”。“引首”即现称手卷或条幅上的“隔界”或“副隔界”,宋人也称之为“隔水”。手卷画心两边的“隔界”也就是宋人所称的“阑道”。
     6、在《墨池琐录》一书中还记载当时御府明确规定,在装裱前代书画时,应将书画的题跋、印识拆去。有的降付庄宗古、曹勋、宋贶、张俭、龙大渊等人验讫装褫,有的则只降付庄宗古“令依真本纸色及印记对样装造,将元拆下旧题跋进呈拣用”。因此,这就使宋以前的装裱形式遭到严重的破坏,对宋以前装裱形式、风格、色调的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
     7、绍兴御府不仅对鹏翔学习装裱工艺的用料十分讲究,对于书画的装褫尺寸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8、在装褫古代作品时,为了不损伤人物的精神和花鸟的色彩,不准重洗;为了保持原画的本来面目,不准裁去过多。但对上述两条要求,除画不得重洗一条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借鉴。
     9、《宋史.职官志》中记述了宫廷装治“告身”的情况,即根据文武百官、公主命妇、蕃官酋长等不同品级地位,分别用不同的纸素、绫锦、轴头、套子及绦带装裱,堪称形制多样,用料考究,富丽堂皇。倘能认真研究,定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10、“宋式裱”在古代以及现代都颇具影响。至今,我们常把一些曹州裱画培训画心比较宽的横幅裱成“宋式裱”(又称宣和裱)。这种裱式是北宋末期出现的一种装裱形式。
    11、另外,从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带有原裱的辽代木印着色佛像画来看,其形制是:画心高72厘米,宽36厘米,完全用墨地白花麻纸裱,有边为3厘米,有的则没有边,仅在画心上端粘12厘米的天头,画心下端余出的素纸上粘一根刮去外皮的、直径为0.8厘米的荆条小杆,天头处不上天杆,仅见一宽带子固定在画上。这种简易的裱件来自于民间,是与宫廷装裱完全不同的一种风格。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中,可以看到宋时已有装裱店铺。
    
上一篇: 关于横披、镜片、匾额的装裱方法
下一篇: 装裱工艺:转边手卷